“忆往心平”的倾心著作,张阳林倚琪是小说中的主角,内容概括: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九月秋,校园处充斥着欢声笑语,虽然嘈杂但并未十分吵闹。这并没什么奇怪的,要过个一两周的时间才会吵闹无比,到时又会在老师,班委的管理下投入到学习中去,至于吵闹,这是永不停歇的。张阳望着班里嘻嘻哈哈却又略显生分的同学,感到无语,或许这就是没学会人情世故的年纪。张阳安静的坐着,加上他那书生卷气的外表,像极了个乖宝宝。实际上也确实如此,张阳成绩一首在中上游,既不十分突出但也...
《秋的故事霄霄刘霄完整版免费阅读_霄霄刘霄精彩小说》精彩片段
这个秋天,没有梦。
刘霄在日记本上写下这行字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一片片飘落。
不是因为无梦可做,大概是太累了,大概是没有了思念。
他合上日记本,望着宿舍窗外灰蒙蒙的天空,感觉自己像一台按部就班的机器,每天在教室、食堂、宿舍之间往返,生活就是最佳的麻醉药。
三年了。
日子一天天流逝,三年就在校园生活中无奈度过了。
这所全省重点高中是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,远离他们曾经居住的那个南方小城。
新的城市,新的学校,新的面孔,一切都崭新得令人窒息。
刘母早早安排了刘霄的一切,包括前途。
从高一开始,他的人生轨迹就被精确规划:重点高中的重点班,理科方向,目标是中国顶尖的理工大学。
母亲说,学理工有前途,稳定,收入高。
刘霄根本没有自主权,只有麻木地跟着母亲的安排走。
他真像是一只困在笼中的小鸟,无法展翅高飞,无法勇敢地找到自我。
有时深夜醒来,他会听见上铺的室友在梦中呓语,呼唤着某个女孩的名字。
那时他会想,为什么自己连做梦的力气都没有了?
也许是因为,所有的梦境都在五年前的那个秋天,随着父亲的离开而消散了。
这个十月,校园里的桂花开了又谢,甜腻的香气弥漫在空气里,像某种无法摆脱的缠绵。
刘霄站在教学楼的天台上,看着底下穿梭的学生,他们或笑或闹,或行色匆匆,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。
只有他,像一片飘零的叶子,不知该落向何处。
那天下午,他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快递。
里面是几本厚重的习题集,还有一张字条:"好好准备期中考试,妈妈这周末要出差,钱己经打到卡上。
"字条很短,和往常一样。
刘霄把字条揉成一团,扔进了垃圾桶。
他走到宿舍的阳台上,看着远方的山脉在秋日的薄雾中若隐若现。
忽然,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他:离开这里。
这个念头一旦产生,就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。
他回到宿舍,打开电脑,开始查询火车票信息。
北方,他要往北方去。
听说父亲在北方,或在北京,或在山东,或在东北。
具体在哪里,他并不知道。
母亲从不提起父亲,家里所有关于父亲的物品都被收了起来,只有刘霄偷偷藏起来的几本书和一张照片。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刘霄都在悄悄准备着。
他写好了休学申请,收拾好了行李,取出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。
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异常平静,仿佛不是在策划一场出走,而是在完成一项早就该完成的任务。
离校的那天,秋雨绵绵。
刘霄把休学申请书塞进班主任办公室的门缝,然后背起了背包,开始了自己人生第一次最长的旅途。
他没有回头,也没有留恋。
这个南国城市,他待了三年,却始终觉得陌生。
火车站里人潮涌动,各种气味混杂在一起:泡面、汗水、香水、雨水。
刘霄买了一张去上海的硬座车票,为什么是上海?
他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也许只是因为,那是父亲曾经提起过的城市。
坐上了火车,刘霄也没有带什么,只是一个背包,里面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本书。
他甚至不知道需要带些什么东西,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远行。
背包很轻,但心里的重量却让他几乎喘不过气。
这几本书却是刘霄最重要的物品了。
一本同学们给刘霄的纪念册,上面写满了祝福和寄语;一本是自己的日记,记录着这三年的点点滴滴;另外几本却是父亲的书和课文,那是父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东西。
火车开动了,汽笛长鸣,车轮与铁轨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。
刘霄第一次坐火车,一切都那么新鲜。
他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,用好奇的目光洞察着这个陌生的世界。
车厢里混杂着各种声音:孩子的哭闹,大人的谈笑,售货员推着小车走过的叫卖声。
但刘霄没有说一句话,只有沉默地观察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风景。
稻田、村庄、河流、工厂,一片片秋收后的土地在眼前展开,然后又迅速消失。
刘霄把额头贴在冰冷的车窗上,感受着列车行进时的震动。
这震动传遍他的全身,像是在唤醒他沉睡己久的某一部分灵魂。
坐在刘霄对面是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孩,文雅安静。
她穿着一件米色的毛衣,抱着一本书在读。
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她的侧脸上,勾勒出柔和的轮廓。
大概她也是离家出走,也许她去旅行,也许她去上学。
刘霄没有和她谈论一个话题,也不曾仔细地打量她,只默默地看着窗外,或是打开日记本写写日记。
"你去哪里?
"女孩突然抬起头问道,声音很轻,像是怕惊扰了车厢里的空气。
刘霄愣了一下,过了几秒钟才回答:"上海。
""我也是。
"女孩微微一笑,露出两个浅浅的梨涡,"我叫林小雨。
""刘霄。
"他简单地回应,然后又把目光转向了窗外。
列车继续前行,夜幕渐渐降临。
车厢里的灯亮了,在车窗上投下每个人的倒影。
刘霄在日记本上写道:"列车向南,我心向北。
不知前路如何,但至少,我在路上了。
"夜深了,车厢里逐渐安静下来。
大部分乘客都睡着了,各种姿势都有。
刘霄却毫无睡意,他拿出父亲的一本书,是一本诗集。
书页己经泛黄,上面还有父亲的字迹。
在某一页,父亲用铅笔写着:"生命是一场流浪,我们都是过客。
"刘霄轻轻抚摸着那些字迹,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父亲的温度。
他还记得父亲教他读诗的情景,那时他还小,不懂诗中的意思,只是喜欢听父亲低沉的声音。
如今重读这些诗句,他似乎能明白父亲当时的心情了。
"你也不睡吗?
"对面的女孩轻声问道。
她也没有睡,正在整理自己的行李。
刘霄点点头:"不困。
""第一次出远门?
""嗯。
"女孩笑了笑:"我也是。
我去上海找我姑姑,她在那里开了一家小店。
"刘霄没有接话,气氛又陷入了沉默。
但这次沉默并不尴尬,反而有一种默契在两人之间流转。
第二天清晨,列车驶入了上海站。
广播里播放着到站信息,乘客们开始收拾行李,车厢里顿时喧闹起来。
刘霄背起背包,随着人流下了车。
上海,这个传说中的东方巴黎,就这样展现在他面前。
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行人步履匆匆。
刘霄站在火车站出口,一时有些茫然。
这个城市太大了,大得让人感到渺小。
刘霄认为上海是一个神圣的中国城市,想逛一下上海,所以但下了火车,独自一个人来到这个陌生又繁华的城市。
他随着人流走出车站,站在拥挤的广场上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,突然感到一阵眩晕。
上海发展特别快,高楼大厦拔地而起,玻璃幕墙在秋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。
刘霄漫无目的地走着,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。
他看见西装革履的白领提着公文包匆匆走过,看见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在咖啡馆外谈笑风生,看见老人提着菜篮子慢慢踱步。
这个城市有着太多的面孔,每一张面孔后面都有一个故事。
在好心人的指引下,刘霄在虹口区的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。
房间很小,只有一张床和一个桌子,但很干净。
窗户外是另一栋楼的墙壁,距离很近,几乎伸手可及。
刘霄把背包放在床上,坐在床边发了一会儿呆。
身上的钱按以前的花费只能花一个月多,也只能节约点用,在这里也必须找一份工作。
他取出钱包,数了数里面的现金,然后又查了一下银行卡余额。
数字不大,但足够他支撑一段时间。
放下行李后,刘霄又走出了旅馆。
他想好好看看这个城市,这个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。
父亲年轻时曾在上海读过书,这是刘霄从母亲偶尔的抱怨中得知的。
父亲喜欢上海,说这个城市有种特别的韵味,既有西方的摩登,又有东方的含蓄。
独自一个人在街上闲逛,一切的东西都那么陌生。
刘霄走到了外滩,看着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,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在江面上投下倒影。
游人来来往往,拍照,说笑,只有他一个人静静地站着,像是江边的一尊雕塑。
傍晚时分,他走进了一家书店。
书店不大,但很温馨,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纸张的香味。
刘霄在书架间穿梭,手指轻轻划过书脊。
在文学区,他看见了一本父亲最喜欢的作家的书。
他取下那本书,翻了几页,然后又放回了原处。
走出书店时,天己经黑了。
上海的夜晚比白天更加迷人,霓虹灯闪烁,把整个城市装点得如同梦境。
刘霄在路边摊买了一个煎饼果子,坐在街边的长椅上吃了起来。
这是他来到上海后的第一顿饭。
接下来的几天,刘霄开始找工作。
他想找一份好工作,然而却许多家都碰了钉子。
他去过咖啡馆、餐厅、书店,但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了。
也许是我经验不丰富,也许自己以前太富有,无所事事,也许不够文凭他们看不上我。
有一次,他去一家便利店应聘夜班店员。
店长看了看他的身份证,又看了看他稚嫩的脸,摇了摇头:"你太小了,我们这里不收未成年人。
""我马上就十八岁了。
"刘霄争辩道。
"那等你满了十八岁再来吧。
"店长挥了挥手,示意他离开。
刘霄沮丧地走在街上,秋风吹过,卷起地上的落叶。
他感到一阵寒意,不仅是身体上的,更是心里的。
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,离开学校,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,是不是一个错误?
累了,回到旅馆,一觉就睡到了早上,竟然还没做一个梦。
睡眠像是黑色的幕布,把他整个意识都包裹起来,没有梦境,没有思考,只有深深的疲惫。
但刘霄没有放弃。
第二天,他继续寻找工作。
天不负有心人,终于刘霄在一家新开张的食口店内找到了工作。
那是一家小小的餐厅,卖的是本帮菜,刚刚开业,因急得用人,所以免费收留了刘霄。
老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,人很和蔼。
她看着刘霄,没有问太多问题,只是说:"我们这里包吃包住,工资不高,但够你生活。
愿意干吗?
"刘霄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。
一开始他没经验,连基本的端盘子都不太会。
有一次,他不小心把汤汁洒在了客人身上,被骂得狗血淋头。
老板娘赶紧过来解围,一边向客人道歉,一边安慰刘霄:"没事的,刚开始都这样。
"后来熟了之后便好了。
刘霄学得很快,不仅学会了端盘子,还学会了点菜、结账,甚至偶尔帮忙切菜。
以刘霄自己的好口才也吸引了许多顾客,他会根据客人的喜好推荐菜品,会细心地记住老顾客的口味。
店里也忙碌起来,生意一天比一天好。
有时刘霄也会放一些轻音乐,特别是那首《Rhythm of the Rain》。
那是父亲最喜欢的歌曲之一,旋律轻快中带着一丝忧伤。
每当这首歌响起,刘霄就会想起父亲坐在旧沙发上听唱片的样子,闭着眼睛,手指随着节奏轻轻敲击扶手。
工作很累,但很充实。
刘霄和其他员工住在餐厅后面的宿舍里,房间比之前的旅馆还要小,但他却感到一种奇特的安心。
至少在这里,他靠自己的双手生活,不再是谁的提线木偶。
刘霄上完晚班,累了,一回宿舍就呼呼大睡了。
睡眠依然无梦,但不再那么沉重。
后来,店内也多了一名少女光临。
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,餐厅里客人不多,刘霄正在擦拭桌子。
门上的铃铛响了,他抬头,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。
一看便知道是那位火车上的那位文静的女孩。
她还是穿着简单的衣服,抱着一本书,但这次脸上带着明朗的笑容。
"小雨,你来啦!
"老板娘从厨房里走出来,亲切地招呼她。
刘霄这才知道,她是老板的女孩。
林小雨看见刘霄,也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起来:"原来你在这里工作。
""你们认识?
"老板娘好奇地问。
"在火车上见过。
"林小雨简单地带过,然后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。
从那以后,林小雨经常来餐厅。
有时是来吃饭,有时是来帮忙,有时只是来看书。
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,洁白的皮肤,如果给男孩一个微笑,足可迷倒一切男孩。
刘霄现在才开始真正观察她,或许是他也被她迷倒了吧。
他们开始有了简单的交谈。
林小雨在上海读高中,非常喜欢文学。
她喜欢读书,喜欢看电影,喜欢在雨天里散步。
她说她理解刘霄的选择,因为她也有过想要逃离的时刻。
"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勇敢。
"她说,眼睛里有赞赏的光芒。
刘霄没有告诉她关于父亲的事,也没有告诉她他真正的年龄。
他享受着这种匿名的新生活,享受着被人当作普通打工仔的平凡。
一个雨天的下午,餐厅里没有客人。
刘霄和林小雨坐在窗边,看着窗外的雨景。
雨点敲打着玻璃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刘霄播放着《Rhythm of the Rain》,旋律在空荡的餐厅里回荡。
"你喜欢这首歌?
"林小雨问道。
刘霄点点头:"它让我想起一些事情。
""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?
""说不清楚。
只是回忆。
"林小雨没有继续追问,只是静静地听着音乐。
过了一会儿,她说:"有时候,我们离开不是为了寻找什么,而是为了忘记什么。
"刘霄看着她,突然有一种想要倾诉的冲动。
但最终,他还是什么也没说。
好累,这个秋天刘霄累得无法上床睡觉。
身体的疲惫是可以忍受的,但心里的疲惫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。
更奇怪了,这个秋天,没有梦。
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,他的意识都像一潭死水,没有波澜,没有涟漪。
有一天晚上打烊后,刘霄独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。
秋风吹过,带着凉意。
他抬头看着上海的夜空,被城市的灯光染成橙红色,看不见星星。
他突然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:"霄霄,人生就像一场旅行,重要的不是目的地,而是沿途的风景。
"那时的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现在似乎有些明白了。
他离开学校,来到上海,表面上是为了寻找父亲,但实际上,也许他只是在寻找自己。
那个被母亲的期望、学校的规则、社会的标准所掩埋的真实的自己。
回到宿舍,刘霄打开日记本,写道:"这个秋天,我没有做梦。
但也许,我正活在自己的梦里。
"合上日记本,他躺在床上,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。
上海,这个不眠的城市,正在用它特有的方式,拥抱这个来自南方的少年。
而刘霄,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,开始了他的新生。
没有梦,但有了希望。